作者:施和金
出版:中华书局
时间:2008
格式:PDF
大小:88M
服务:28元
内容简介:
《北齐地理志(套装全2册)》共五卷,分卷一河北地区(上)、卷二河北地区(下)、卷三河南地区(上)卷四河南地区(下)、卷五淮南地区。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北齐是一个较为特殊而又为时短暂的王朝。说它特殊,是因为北齐的宝际立国者高欢虽说是个汉人,却因长期生活在北边怀朔镇,习俗类同鲜卑,是一个高度鲜卑化的汉人;他虽为宝际立国者,却又在生前没有称帝,只是东魏的丞相,直到他儿子高洋为帝时,才追崇他为献武帝,后又改为神武帝,在这一点上,颇与当年的曹魏相类似。
绪言
卷一 河北地区(上)
一 司州、治邺县。后魏置相州,东魏都邺,改为司州,北齐因之。
二 定州,治安喜县。后魏置安州,又改为定州,北齐因之。
三 冀州,治信都县。后汉置冀州,魏晋及北魏、北齐皆因之。
四 瀛州,治赵军都城。后魏置瀛州,东魏、北齐因之。
五 赵州,治广阿县。后魏置殷州,北齐改为赵州。
六 沧州,治饶安城。后魏置沧州,北齐因之。
七 幽州,治蓟城。后汉置幽州,晋及后魏、北齐因之。
八 安州,治方城。北魏皇兴中置安州,东魏天平中陷,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北齐因之。
九 营州,治和龙城。北魏置营州,永安未陷,东魏天平初又复,北齐因之。
十 平州,治肥如城。晋置平州,后魏及北齐因之。
十一 南营州,寄治英雄城。北魏孝昌中营州陷,永熙中侨置营州于英雄城。英雄城在今河北徐水县西,相对治于今辽宁朝阳之营州而言,其位置在南,故曰南营州。北齐因之。
十二 东燕州,寄治幽州军都城。后魏分恒州东部置东燕州,北齐因之。
十三 义州,寄治汲郡陈城。东魏侨置义州于汲郡,领七郡十九县;后齐省六郡以置伍城一郡。
十四 北燕州,治怀戎县。北齐置北燕州。
卷二 河北地区(下)
十五 并州,先治晋阳,后移治龙山。汉置并州,历代因之,北齐并置大丞相府。
十六 戎州,治涅城。后魏置南垣州。寻改曰丰州,北齐又改为戎州。
十七 肆州,治九原。后魏置肆州,北齐因之。
十八 北恒州,治恒安镇,后魏置司州,后改为恒州,北齐因之。
十九 北朔州,治马邑城。后魏置朔州,孝昌后侨置并州界;北齐于新平置北朔州,后移治马邑城。
二十 北灵州,治武州城。东魏置武州,北齐改为灵州,寻废。
二十一 北蔚州,治灵丘县。北齐置北蔚州。
二十二 北显州,治石城县。东魏置廓州,北齐改为北显州。
二十三 恒州,寄治秀容郡城,今山西忻州市西北。
二十四 朔州,寄治汾州并州寿阳县界,后又寄治汾州介休县界。
二十五 燕州,寄治汾州并州寿阳县界,文水县北。
二十六 云州,寄治并州寿阳县,今山西文水县北。
二十七 蔚州,寄治并州邬县,今山西平遥县西南。
二十八 县州,寄治汾州六壁城,今山西孝义市西。
二十九 宁州,寄治汾州介休城,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三十 灵州,寄治汾州隰城县界,今山西汾阳县西。
三十一 西夏州,寄治并州界。
三十二 西汾州,治昌化县。北齐置西汾州。
三十三 南汾州,治定阳县,后魏置南汾州,治定阳县,后魏置州,北齐因之。
三十四 南朔州,寄治汾州介休界,今山西介休县境。
三十五 汾州,治隰城县。后魏置汾州,北齐因之。
三十六 东雍州,治临汾县。后魏置东雍州,北齐因之。
三十七 晋州,治白马城。后魏置晋州,北齐因之。
三十八 建州,治高都县。后魏置建州,北齐因之。
三十九 怀州,治野王县。后魏置怀州,北齐因之。
卷三 河南地区(上)
四十 兖州,治瑕丘城。汉置兖州,魏晋、刘宋,后魏、北齐皆因之。
四十一 青州,治东阳城。汉置青州,晋及后魏、北齐因之。
四十二 光州,治掖城。后魏置光州,北齐因之。
四十三 胶州,治东武城。后魏置胶州,北齐因之。、
四十四 南青州,治东莞县。后魏置东徐州,又改为南青州。北齐因之。
四十五 北徐州,治临沂城。后魏置北徐州,北齐因之。
四十六 海州,东魏治龙沮城,北齐移治朐山县。东魏置海州,北齐因之。
四十七 东楚州,治宿豫县。北魏置南徐州,梁改曰东徐州,东魏改为东楚州,北齐因之。
四十八 东徐州,治下邳城,后魏置东徐州,北齐因之。
四十九 徐州,治彭城县。后汉置徐州,魏、晋、刘宋因之,后魏及北齐亦置徐州。
五十 西兖州,先治定陶城,后徙治左城。后魏置西兖州,北齐因之。
五十一 济州,治碻磝城。后魏置济州,北齐因之。
五十二 齐州,治历城县。刘宋侨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北齐因之。
卷四 河南地区(下)
五十三 梁州,治大梁城。东魏置梁州,北齐因之。
五十四 北豫州,治虎牢城。后魏置北豫州,北齐因之。
五十五 洛州,治洛阳。后魏置洛州,又改司州,东魏复改洛州,北齐因之。
五十六 郑州,治颍阴城。东魏置颍州,又改为郑州,北齐因之。
五十七 北荆州,治伏流城。东魏置北荆州,后齐因之。后周占其西部,尝置和州。
五十八 广州,治襄城。北魏置广州。武定中西部陷于西魏,州治由北山徙治襄城县。
五十九 襄州,后魏治北南阳郡,北齐移治业县。后魏置襄州,东、西魏及北齐、北周对峙时,各占有襄州之部,北齐仍置襄州,后周则改置为南襄城郡。
六十 豫州,治上蔡县,后魏置豫州,北齐因之。
六十一 洧州,治所不详。北齐置洧州。
六十二 潜州,治所不详。北齐置潜州。
六十三 蔡州,治豫州鲖阳县新蔡城。东魏置蔡州,北齐废。
六十四 财州,治豫州鲖阳县固始城,今安徽临泉县。东魏置财州,北齐废。
六十五 北建州,治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县。北齐置北建州,寻废。
六十六 永州,治楚城。梁置楚州。东魏改为西楚州,北齐改为永州。
六十七 西淮州,治白苟堆。梁置西淮州,后魏因之,北齐废。
六十八 东豫州治新息县。后魏置东豫州,梁曰西豫州,又改曰淮州,东魏复曰东豫州,北齐因之。
六十九 信州,治项城。东魏置扬州,梁改为殷州,东魏又改为北扬州,后齐改为信州。
七十 颍州,治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市。后魏置颍州。梁、东魏及北齐因之。
七十一 南兖州,治小黄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后魏置南兖州,北齐因之。
七十二 谯州,治涡阳城,今安徽蒙城县。后魏置涡州,后罢州置涡阳郡。梁置西徐州,东魏改置谯州,北齐因之。
七十三 汴州,治汴城。梁置汴州,后魏及北齐因之。
七十四 睢州,治竹邑县。梁置睢州,北齐因之。
七十五 仁州,治赤坎城。梁置仁州,后魏及北齐因之。
七十六 潼州,治夏丘县。北齐置潼州。
卷五 淮南地区
七十七 淮州,治淮阴城。梁置淮州,东魏、北齐因之。
七十八 东广州,治广陵县。梁置南兖州,北齐改为东广州。
七十九 泾州,治沛县。梁置泾州,北齐因之。
八十 秦州,治六合县。梁置秦州,北齐因之。
八十一 和州,治历阳县。北齐置和州。
八十二 南谯州,治顿丘县。梁置南谯州,东魏、北齐因之。
八十三 西楚州,治锺离县,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刘宋置北徐州,东魏改为楚州,北齐曰西楚州。
八十四 扬州,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晋置豫州,后魏曰扬州,梁改为南豫州,东魏又改为扬州,北齐因之。
八十五 合州,治合肥城。梁置合州,东魏、北齐因之。
八十六 安丰州,治安丰县,今安徽寿县西安丰塘。梁置安丰州,东魏因之,北齐废州。
八十七 湘州,治庐江县。梁置湘州,北齐废州。
八十八 霍州,治岳安县。梁置霍州,东魏、北齐因之。
八十九 南光州,治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梁置光州,东魏、北齐因之。
九十 南郢州,治赤石关。梁置南郢州,东魏、北齐因之。
九十一 南建州,治高平城。梁置南建州,东魏、北齐因之。
九十二 南朔州,治齐阪城。梁置南朔州,东魏、北齐因之。
九十三 义州,治包信县,今河南息县包信镇。梁置义州,东魏因之,北齐废州。
九十四 沙州,治白沙关城。梁州,东魏因之。北齐废州。
九十五 南定州,治蒙笼城。梁置南定州,东魏、北齐因之。
九十六 衡州,治南安县。北齐置衡州。
九十七 浐州,治所不明。北齐置浐州。
九十八 南司州,治黄城,今河南潢川县。北齐置南司州。
九十九 巴州,治西阳县。北齐置巴州、
一○○ 江州,治鹿城关。梁置北江州,东魏、北齐因之。
一○一 湘州,治大活关城。梁置湘州,东魏因之。北齐废州。
一○二 郢州,治平阳县。刘宋置司州,北魏改为郢州,梁曰北司州,旋又为司州,东魏改为南司州。北齐又改为郢州。
一○三 义州,治罗田县。梁置义州,东魏、北齐因之。
一○四 罗州,治齐昌县。北齐置罗州。
一○五 江州,治怀宁县。梁置豫州,又改为晋州,北齐改名为江州。
已为 0/1699 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