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学本著
出版社:北京: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9 页数:766
服务:15元
内容提要:
《庄学本全集》讲述了:庄学本先生全集中所涉及的时间主要是1934年至抗战爆发后的近10年岁月;地点主要在川、甘、青、滇之民族地区;所涉及的民族主要有羌、藏、回、土、东乡、撒拉、保安、彝、纳西、普米等。时之长、地之广、族之多,在类似考察中实不多见,且成果丰富,留有数十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和旅行日记,三千余幅图片。
一、本全集收录目前所能收集到的庄学本从1934年至20世纪50年代进行民族考察和民族摄影所拍摄的3000多张照片,他在考察过程中所写的全部旅行日记,以及部分考察报告、游记等。由于篇幅所限,绝大部分发表过的文章没有收入,只是根据庄学本考察路线与图片内容,收入了部分文章以补日记之缺。
二、本全集以庄学本考察的时间顺序,按专题编次。每个专题以照片为纲,配以日记、考察报告和游记,以求还原、再现庄学本作为一个摄影师、一个人类学者的成就。
三、图片的编辑原则:(一)删去了一些超过技术限定的过于模糊的图片。(二)对于影像差别极其微小的两幅图片,大多数只保留其中的一张。图片说明基本采用作者原有的图注。部分图片没有说明的,编者予以补充,并用△加以标示。
四、本全集文稿依据庄学本先生日记、手稿和最初发表之出版物排版。其文稿大多成于70年前,其文风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个性特征。为保持原貌,除极特殊情况外,本全集对内容不做任何改动。个别明显的错别字,予以径改;增补脱字,置于[]内;衍文加【】;无法辨别的字,用口表示。文中存在的一些不完整以及语义不明的文句,编辑时只加标点,不作补充和完善。
五、本全集所收文稿,除文中有特殊涵义的古体字原样保留外,均改用通行字体。文稿中之通假字,按原样排出。而“的”、“地”与“得”,“分”与“份”,“知”与“智”,“原”与“源”,“做”与“作”等字多换用,因不伤主旨,悉仍其旧。
六、本全集所收文稿,原无标点的,均重新标点。原文已用新式标点的,虽其用法与今天有所不同,凡不致误解文意者,均不作改动。
七、文稿中温度、海拔高度、里程、面积、重量等计量单位均系旧概念,均不作改动。文中数字的用法,除局部予以统一外,多遵原稿。
八、文稿涉及大量方言土语以及民族文字。由于作者不谙方言土语,民族语言更是通过当地人转译而来,因此,于一地、一人、一民族或族群、一事项名称有多种文字记音。如阿坝墨桑大土官,时作“华昆椿”,时作“华昆椿立”,时作“华而昆陈立拉而顿”,实际上是同—人。又如嘛尼堆、麻柳堆、麻柳旗、玛尼堆,毕母、比目、毕么、比母,歌装、锅装、锅庄,麽些、么夕、麽夕,拉卜浪、拉卜楞等等,诸如此类,文稿中所在多有,编辑时不作校改,以保持原貌。文中涉及到大量具体地名、人名、专有名词,因参考资料缺乏,均保留原貌,以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文中多带有拼音字母,用于拼写地名、人名、专有名词等等,且作者未加汉语音译,有些可知为汉语拼音,但有部分不知为何字母,因缺乏研究,亦保留原貌,以待后学。
九、文中编者注有几种情况:(一)本全集中的考察报告和游记等等,部分内容与日记重复,在编辑时重复部分有删节;解放后的日记亦有部分删节,均以编者注的形式标明。(二)作者在日记中绘有简单的旅游线路示意图以及一些图案、图表等等。本全集在编辑时,大多略去,也以编者注的形式加以说明。(三)为方便读者,对一些事件、名词作简略的注释,不作任何评价。
作品目录:
第一章:走进果洛
南京到灌县
羌戎考察
羌族部落
嘉戎部落
从阿坝到果洛
阿坝
果洛
岷江流域
黄龙寺
漳腊金矿
松潘
博罗子村寨
叠溪
茂县一成都
第二章:行走甘青
从西京到青海
西安、兰州
西宁
青海骑兵
塔尔寺
群科滩蒙旗
贵德、共和
夏河·拉卜楞
九世班禅的最后旅途
青海土族
青海撒拉族
青海南道
湟源
玉树
第三章:考察西康辗转印度
康北道
石渠
甘孜
康北道上
康定
理县一茂县、丹巴·木雅贡嘎
丹巴
木雅贡嘎
西康夷族
凉山
盐源·盐边
木里·泸沽湖
木里
永宁·泸沽湖
康南道上
得荣
义敦
巴塘、巴安
西康影展
印度之行
第四章:行者的新中国
一九四九~一九八四
中央访问团访问内蒙、东北
满族
朝鲜族
蒙古族
跟随刘格平访问广西
僮族
藏族
羌族
彝族
给周恩来总理写的申诉书
民族出版社、民族画报社“悼词”
附录
庄学本著作和展览目录
庄学本边地摄影目录
庄学本年表
……
附录
后记
已为 0/838 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