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菁林著
出版:巴蜀书社
时间:2004
页数:196
格式:PDF
大小:7.3M
服务:15元
内容简介:
《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考》是2004年2月1日巴蜀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马菁林.有清以来,边疆经略一直是施政的重点。清代满人以若小民族统治中国,其力无以在保障中原安宁的同时,确保边疆安定。于是便因疆制宜,借助当地势力谋划边疆。然而,在拓疆扩土的初期,其仁治与怀柔的优势,确实使边疆地区经历了最初的稳定。之后,随着正常行政秩序的建立,各类矛盾不断出现,一时之偷安,最终导致边烽不断,结果筹边占据了其维护政权统一的主要精力。边疆用兵及边地改制几乎贯穿整个清廷统治三百多年的历史,为此,皇帝御驾亲征和御前安抚,时常成为筹边的极端手段。这种边制政策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清廷土崩瓦解之时。
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是清朝灭亡之前经略边疆地区的最后一次努力。虽然它只是一次局部的事件,但其影响却极为深远。“改土归流”看似为川边一隅的个别事件,但从本质上讲。绝不是赵尔丰一人所为的简单、孤立的事件。历史地看,它既是大清帝国一贯边制政策的延续,是清廷极端衰落、腐败之末期仅能称道的最光辉的一页,也是中国千年封建王朝统治历史上“羁縻政策”伴随封建王朝统治之终结而终结的必然。
概观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治边历史,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历史必然性,在于它在历朝边制政策的教训之中,实现了对“藩屏”制度的彻底否定。
一部中国历史,从政治体制和国家组织形态的角度分析,实际上是不断追求中央集权统治的历史。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领域,是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孜孜梦想。武力的扩张固然重要,但征服之后的有效统治却是根本,与征服所经历的短暂战争相比,它不仅持续的时间长,而且更具策略性。因此,才有了“羁縻政策”的产生。这种以笼络、钳制为主要手段的政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从最早的先秦“五服”制度开始萌芽,到清灭亡时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与中国封建统治体制相统一,已经构成统治思想和秩序的当然部分。
本书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确立研究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时,没有把清末川边改土归流这段特殊的历史从一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剥离出来,进行近距离的解剖,而是将其作为几千年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从更加宏观的层次,考证其所包含的历史合理性。因此,也就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史实的考证上,而是将研究问题的视角集中在对这段历史的历史传承所体现出来的历史规律性的总结和提炼上,以期能够有所收获。这也是本书在立题中强调一个“考”字的原因所在。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中国大历史中的土司制度
第一节 郡县与分封之争
第二节 中国“羁縻政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元代西南地区羁縻政策考辨
第四节 明代的土司制度
第五节 清代的土司制度
第二章 清代改土归流总考
第一节 改土归流溯源
第二节 清代改土归流概况
第三节 清初的改土归流
第四节 雍正朝的改土归流
第五节 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清王朝治藏政策及藏区土司制度概略
第一节 元明两朝治藏政策概略
第二节 清代的治藏政策
第三节 藏区土司制度概况
第四节 土司统治下的藏区社会
第四章 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宏观历史背景之一:列强环伺下的边疆危机
第一节 列强环伺下的边疆危机
第二节 边疆危机中的西藏与川边
第三节 英国在西藏地区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中的边疆危机
第四节 英俄两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勾结与妥协
第五章 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宏观历史背景之二:藏政糜乱与川边梗阻
第一节 驻藏大臣职权的削弱
第二节 清末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及对西藏政局的影响
第三节 几近失控的川边局势
第六章 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宏观历史背景之三:清末新政的影响
第一节 清末新政概说
第二节 清末新政在新疆、蒙古地区的举措
第三节 张荫棠的西藏新政主张
第四节 联豫的西藏新政举措
第七章 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溯源
第一节 鹿传霖在瞻对推行改土归流及其失败
第二节 清末锡良筹边
第三节 凤全的川边新政
第八章 赵尔丰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政治举措
第一节 赵尔丰其人其政:从平康三策到经边六事
第二节 固边图藏的具体筹划
第三节 筹建行省与改土归流
第四节 改土归流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五节 改土归流中的政权建设
第九章 赵尔丰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经济社会举措
第一节 核实户籍,征收赋税
第二节 招民屯垦,发展农业
第三节 发展工矿实业
第四节 统一币制与度量衡
第五节 利交通,速文告
第六节 兴学易俗,开化固边
第十章 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赵尔丰川边改上归流“人亡政息”的原因分析改土归流大事记
后 记
已为 0/742 人服务